实务 应收账款普遍的问题及审计方法

 常见问题     |     来源:博乐体育app官网    发布时间:2024-10-01 11:25:16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向购货单位或个人收取的款项,它是一种发生在企业与其他单位之间资金结算过程的债权关系,它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能转换为货币,控制不严极容易发生贪污和作弊行为,若无法及时收回会影响企业,最终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向购货单位或个人收取的款项,它是一种发生在企业与其他单位之间资金结算过程的债权关系,它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能转换为货币,控制不严极容易发生贪污和作弊行为,若无法及时收回会影响企业,最终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根据对企业审计时发现应收账款核算中很常见的虚假手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利用应收账款调节企业产品成本和当期损益;二是企业负责人或财务负责人利用“坏账准备”这一科目把应收账款转为帐外资产;三是企业有关负责人或业务人员利用放贷等方式,挪用公款谋取私利。具体形式表现如下:

  在企业日常管理中,虚列应收账款造成当期出售的收益虚增是企业操作利润常见的手段之一。应收账款反映的内容应真实、正确地记录企业因销售产品、提供劳务等向购货方收取的货款、增值税款和各项代垫费用情况,但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应收账款”账户往往成为企业有效调节收入营私舞弊的“调节器”,成为掩盖各种不正常经营的“防空洞”。

  如:有的企业为了体现经营业绩,领导为了表现政绩,就通过虚开发票、虚假工程结算等手段虚增利润,以完成经营考核指标。或者有些建筑单位为完成承包任务,在年底结账时,人为地虚列出售的收益、挂往来账、虚增利润,待下年初,再用红字将此笔虚列的往来账冲掉。

  企业赊销商品而产生的应收账款从理论上讲本来是变现能力最强的流动资产之一,其回收期不能过长,应及时收回。但在实际中常常存在迟迟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造成这样的一种情况的问题大多有三个:一是企业根本就没有建立专人专款催收制度;二是存在款项收回后某些人员通过不正当手段私分的情况;三是销售企业的经销人员和财务专员为了从购货单位谋取利益而共谋,长期拖欠货款,造成企业应收账款长期挂账。

  存在现金折扣情况下,应收账款的入账金额核算有总价法和净价法两种形式。根据我们国家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只允许采取总价法核算。审计中发现,有的企业仍存在按净价法入账的情况,以达到推迟纳税或将正常出售的收益转为营业外收入的目的,造成应收账款入账金额不实,为一些不法分子制造贪污的机会。

  (二)利用应收账款可计提“坏账准备”这一规定,人为调节资产、费用、收益或转为账外资产

  有的企业经济效益欠佳,为了确认和保证完成利润目标,对应处理的坏账损失不上报不处理,人为造成大量陈账、呆账长期挂账,以掩盖企业亏损线、人为扩大计提范围;

  如将“应收票据”“另外的应收款”等账户的金额一起计入计提基数,虚列应收账款的余额,以达到多提坏账准备,多列费用,减少当期损益的目的。

  有的企业要么改变应收账款余额,要么提高或降低提取坏账准备比例的手法,多提或少提坏账准备,以调节当期利润。

  企业收到外单位归还的欠款后,直接从银行提取现金转入企业“小金库”,不在银行日记账上反映,而是作为“营业外收入”或“应该支付的账款”入账。

  1、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企业间可以互相拆借资金,但有些企业却利用应收账款放贷,将利息收入转入“小金库”;有的企业将收回的还款,直接转借给其他单位,并将取得的利息收入转入“小金库”。当企业收到外单位还来欠款时,不记银行日记账,而是签发相同金额的转账支票,有偿转借给另一个单位,对付出的银行存款也不记银行日记账,将两笔业务合并记作:

  2、企业在经济往来中,也有采取签发商业汇票进行结算,有些企业就在商业汇票上大做文章。本来已到期的应收票据,因付款方暂无力支付,有的企业便提出以“好处费”为条件,将应收票据转入“应收账款”。

  (一)为了确定应收账款的存在性和可靠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债务人进行函证

  审计人员在对单位进行审计时应查阅“应收账款”明细账及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如果记账凭证未附记账联或未登明细账,则可能虚列收入,此时应函证与被审计单位有业务往来的单位,看其“应付账款”账户的数额与被审计单位“应收账款”的数额是否一致;必要时还需查阅相关业务的原始凭证。

  应收款项当年挂账金额较大的,应结合明细账摘要,认真分析,发现疑点,确定问题。

  通过函证还可以有效地证明债务人的存在和被审单位记录的可靠性。由于函证所取得的是外部证据,证明力较强,因此审计人员应把函证作为应收账款审计的一项必要程序。另外,审查中要注意是否有按净价法入账从而推迟纳税或将正常销售收入转为营业外收入的情况,对此,审计人员应复核有关销货发票,看其与应收账款、主营业务收入等账户记录是否一致。具体用下面一个案例来更进一步的说明。

  某承包企业在年底经初步分析,当年的承包指标难以完成,大致缺口50万元,这样将影响承包人和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为此该企业于12月20日、25日,在没有销售业务的情况下分别编制127#、201#释凭证。金额分别为30万元和20万元,作为销售收入入账,从而使企业完成了该年度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指标。以下是审计人员的查证过程:

  1、发现疑点:审计人员在审阅该企业账簿时,发现12月份“商品销售收入”、“应收账款”账户较以往各期发生额大。经与明细账户核对,发现“应收账款”明细账中根本未作登记,总账与明细账相差50万元,由此怀疑该企业可能有虚增销售收入,虚报指标完成的问题。

  2、跟踪查证:审计人员根据丁字账中的记录,调阅有关记账凭证,发现12月20日127#凭证的内容是:

  经审查核对,上述三张记账凭证均未附有任何原始凭证,虚列当期销售收入50万元,“库存商品”明细账和“应收账款”明细账也未作任何登记。经询问和调查有关会计人员及会计资料,以上分录已予下年初作为销货退回处理。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编制或索取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来分析应收账款的账龄,从而分析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对于数额大的、久欠不还的、有纠纷、催收情况不明的应收账款,应进行重点审查。应收账款属于企业的短期债权,一般不应超过一个经营周期。对于应收账款迟迟不能收回的情况,审计人员应根据企业的具体业务情况和客户情况,确定一个标准回收期,将其与企业“应收账款”账户有关明细账资料作对比,对于超过标准回收期的款项再作进一步调查,看是否存在款项收回后,通过不正当手段转移、贪污的情况。

  坏账是指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账款,需要从企业资产中剔除掉,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状况。从概念看坏账损失同应收账款关系极为密切,作为坏账损失的前提条件必须是被确认为收不回来的应收账款才可能作为坏账损失,但并不是说所有收不回来的应收账款都作坏账损失处理,还可以有其他会计处理方法,比如债务重组等。对于坏账损失的审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秘密准备是指超过资产实际损失金额而计提的准备。如在某年人为地超常提取巨额坏账准备,使当年利润急剧下降,次年却以债务重组等方式成功收回而大量冲回坏账准备,因此次年利润突升。这种以稳健名义多提准备,以达到隐匿资产、减少本年利润的计提秘密准备行为也应重点关注。

  坏账准备的计提范围是: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应收款项。发现应提未提或不按规范多提坏账准备时应建议其补提或冲回,对混在一个明细科目内的应建议分开。

  有的企业没有把其他应收款的期末余额纳入计提坏账准备的基数中。没有对符合计提条件的预付账款、应收票据通过会计处理将相关账户数额转入“其他应收款”或“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这明显违反了制度要求,造成了企业资产价值的虚计,费用的少计,利润的虚增。

  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坏账准备计提方法,比例较去年有无变化。按照规定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当在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发现变更时。要核查变动原因是否合理以及在报表附注中是否予以说明。

  审查坏账准备的核算是否规范以及计算的正确性;在被审期间内发生的坏账损失,应审查是否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其确实无法收回,转销依据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有无授权批准,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审查企业是否通过设置备查簿进行登记控制,以免已冲销账款以后回收时被有关人员纳入私囊;检查应收款项的明细账及相关原始凭证,查找有无资产负债表后仍未收回的长期挂账应收账款。

  针对上述的虚假信息,一方面要加强监督,强化审计职能,加大执法力度;另一方面企业要制定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对会计不相容岗位进行分离,实行轮岗制度,建立营销责任制,对金额较大、账龄较长的应收账款及商业票据要建立专人跟踪和催账制度。总之,往来账审计的方法技巧很多,只要勤于动脑,善于总结,就会摸索并把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