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嵩山,云雾缭绕间藏着一份甜蜜的惊喜。走进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的蜜桃园,青中透红的桃果如繁星般挂满枝头,饱满的果实把枝条压得弯弯下垂,清甜的果香在林间肆意弥漫。8月初,备受期待的“嵩山一号”蜜桃正式开收上市,标志着今年嵩山蜜桃丰收季的大幕已然拉开。从枝头到市场,从品种优化到设施升级,嵩山的“桃经济”正奏响一曲充满希望的增收乐章。
“尝尝这刚摘的‘嵩山一号’,保准甜到你心坎里!”庄科村党支部书记尹兆亮捧着一颗拳头大的蜜桃,脸上的笑容比桃子还灿烂。他手中的桃子果皮青中带红,轻轻一掰便能看到饱满的果肉,晶莹的汁水顺着指尖滴落,咬上一口,脆甜的口感在舌尖炸开,清爽的果香瞬间铺满口腔。
作为嵩山蜜桃早熟品种的“排头兵”,“嵩山一号”的登场总能牵动不少人的心。今年的“嵩山一号”更是“自带光环”——得益于适宜的天气特征情况,加上嵩山高山无污染、少虫害的生态优势,以及昼夜温差大的天然“糖分催化剂”,其甜度较往年提升了2~3个百分点。“你看这品相,这甜度,回头客早就打电话来预定了。”尹兆亮笑着说,村里200多亩“嵩山一号”今年挂果特别好,年产量预计接近100万斤,上市前就接到了不少客商的订单,预订价格稳定在每斤2元到2.5元。
在蜜桃园里,果农们正忙着采摘。他们小心翼翼地将成熟的桃子从枝头摘下,轻轻放进铺着软纸的筐里,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珍宝。“这桃金贵着呢,碰坏了就卖不上价了。”果农徐光花一边麻利地分拣,一边乐呵呵地说,“今年收成好,光‘一号桃’我家就能收个万把斤,算下来能赚不少呢!”
田间地头,装满桃子的筐子堆成了小山,前来收购的货车早已等候多时。客商李老板正忙着组织工人装车,他年年都会来嵩山收桃:“这里的桃品质好,甜度高,运到城里根本不愁卖。今年‘一号桃’口感比往年还好,我特意多订了些。”
“‘嵩山一号’只是开始,后面还有‘二号’‘三号’接力呢!”尹兆亮指着桃园深处那些还泛着青的桃子介绍道。在嵩山的蜜桃园里,早熟的“一号桃”抢先上市占得市场先机,中晚熟的“二号桃”“三号桃”则在枝头默默生长,一场“梯次上市、错峰销售”的大戏已悄然酝酿。
据了解,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现有“嵩山一号”种植培养面积5000多亩,目前已经上市;“嵩山二号”种植培养面积1.5万亩,预计9月2日至3日成熟上市;“嵩山三号”有2.5万多亩,一直持续到10月中旬结束。三个品种科学搭配,让嵩山蜜桃的销售周期从8月初一直延续到10月中旬,足足两个多月。“这样一来,既能避免集中上市导致的价格波动,又能让我们消费者在不同时间段都能吃到新鲜的嵩山蜜桃,种植户的收入也更稳定。”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农综办负责人王金良说。
对于这样的品种布局,果农们深有体会。“以前就种一个品种,熟了的时候扎堆卖,有时候价格被压得很低,卖慢了还容易坏。”南蒋村果农窦锦平说,“现在三个品种错峰上市,忙完‘一号’忙‘二号’,收完‘二号’还有‘三号’,有效拉长了上市时间,钱也能持续进账,心里踏实多了。”
除了错峰销售,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还把蜜桃产业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从‘一号桃’上市到‘三号桃’收尾,这期间游客都能来桃园体验采摘。”尹兆亮说,不少城里人会带着孩子来感受田园乐趣,亲手摘下的桃果吃起来更甜,“游客来了不仅能摘桃,还能逛逛嵩山的美景,带动村里的农家乐、土特产也火了起来,这可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蜜桃丰收了,销售渠道畅不畅成了关键。而今年,让果农们最开心的,莫过于龙门河蜜桃交易市场的全新升级——曾经坑坑洼洼的土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硬化地面,光秃秃的场地搭起了各种防雨防晒棚,车辆进出装卸货物变得格外顺畅。
“以前卖桃真是难啊,那时候没有像样的交易市场,客商只能在路边随意设个摊位收桃,路不好走,遇上刮风下雨,桃子容易受潮变质。有时候车多了堵在路上,收桃的、卖桃的挤成一团,别提多闹心了,既阻碍了交通,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隐患。”王家圈村果农李青英说。
嵩山水库周边是蜜桃的核心产区,每年蜜桃成熟时,这里都是果农和收购商集中交易的“主战场”。但由于缺乏正规交易市场,长期以来只能在道路两侧临时交易,不仅影响交通,还存在安全风险隐患,严重制约了蜜桃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每逢收获季,我们都要抽调大量人员去维持秩序,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水沟村村主任王福永说。
转机出现在2024年。市城投集团派驻水沟村的周波海到任后,第一时间走访了果农和收购商,把交易市场的问题记在了心上。“果农们盼着有个好市场,客商们也希望交易更方便,这事儿一定要解决。”周波海说,他多次对接帮扶单位、协调各方资金,最终争取到专项改造资金,启动了龙门河蜜桃交易市场的升级工程。
如今,改造后的交易市场焕然一新:地面全部硬化,方便货车进出装卸;南北两侧搭建了宽敞的交易大棚,既能防雨又能防晒;场地北边也进行了平整,扩大了交易空间。“你看现在多好,车子直接开到棚子底下,卸桃、装桃不怕晒不怕淋,交易起来更方便了。”李青英站在新市场里,笑得合不拢嘴,“‘一号桃’上市这几天,这里天天热闹得很,收桃的客商比往年多多了。”
不仅如此,周波海还为周边四个自然村修了环山路,上庄1600多米、中庄2100多米、下庄1800多米,王家圈大街也全部罩了油。“路修好了,桃子从山上运下来更顺畅了,以前半小时的路现在十几分钟就能到,桃子新鲜度更高了。”王福永说,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让整个嵩山蜜桃产业的“骨架”都硬朗起来了。
新市场启用了,“嵩山一号”卖得火,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周博海并没有停下脚步。“基础设施改善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让嵩山蜜桃走得更远、卖得更好。”他说,下一步将依托改造后的交易市场,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模式,让更多人知道嵩山蜜桃的好。
“我们计划联系电子商务平台,开启嵩山蜜桃的官方店铺,把‘一号’‘二号’‘三号’桃都搬到线上卖,再配上桃园采摘、嵩山风光的视频,让我们消费者看得明白、买得放心。”周波海介绍,线下则会组织客商对接会,邀请更多外地经销商来考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对于这样的规划,果农们充满期待。“要是能在网上热卖,咱的桃子就能卖到全国各地了,说不定还能卖出更好的价钱。”果农们算起了账,“到时候‘二号’‘三号’桃上市,也能借着这股劲儿卖得更火。”
从“嵩山一号”的甜蜜登场,到“二号、三号”的接力上市,再到交易市场的全新改造升级,嵩山蜜桃产业的每一步发展都浸透着果农的汗水,也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初秋的阳光下,刚摘下的“嵩山一号”泛着诱人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也预示着一个更加甜蜜的未来。在嵩山这片辽阔的沃土上,“桃经济”正以蓬勃的姿态,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